
文/米蔚MIDWAY
當有個需要照顧的長輩時,作為照顧者的我們常常壓力越來越大。雖然大家都說先照顧好自己——我好,被照顧的長輩才會更好,但這句話聽起來還是壓力好大,好像我的身體不是自己的。需要透過一些方式,真正回歸屬於自己的照顧。
以下提供照顧三「保」,說明看待照顧的方式,了解如何透過資源協助我們分攤照顧責任、喘口氣,以及萬一必須長時間待在要照顧的祖父母、父母、公婆等家人(以下通稱長輩)身邊時,該怎麼撐出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
當長輩年紀越大,各式各樣的情緒常常出現在照顧者和長輩之間。成為照顧者的我們往往期待能顧到最好、彼此能夠和諧相處,但如果長輩怎麼都勸不聽、不斷指揮我們或隨便亂發脾氣,有時仍是相當挫折的。此時要提醒自己去思考:這些情況是一直以來都這樣?還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的呢?
可能是長輩的脾氣或能力上本來就有一些限制,只是因為現在相處時間變長,更容易產生衝突。這些脾氣,是長輩長久以來的生存法則,年輕時沒改變,那我們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改變對方;但可以多同理這些狀況,並在發現自己也變得緊繃時暫時遠離現場,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和健康。
這可能是與最近出現的事件(如:搬家、親人過世)或症狀(如:失智症)有關,在對現在生活不熟悉下,產生了依賴、混亂等過去沒有的狀況,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式讓情況有所改善。
以下舉燒開水忘記關瓦斯作為例子:
這些步驟乍看之下又多了幾分工作,但在後續將減少我們的困擾,反而讓未來更輕鬆。
有壓力時,先深呼吸由一數到十、放鬆一下,嘗試分析哪些是不可改變的先天能力或個性,哪些是可改變的壓力源與症狀,依據情況決定該怎麼做,適時放過自己,才不會在投入照顧的路上充滿挫折。
照顧,是「照」看家人的同時,「顧」好我們自己。求助並不可恥而且有用,並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照顧策略百寶箱,即使理解長輩怎麼會這樣,也可能無法應付生活中的大小變化球。這時,尋找同樣照顧長輩的群體,一同聊聊遇到的困擾與對策,可能會發現這些困擾許多人都遇到,而在團體中找到力量。
求助不只是聊聊,當我們發現只靠自己撐在那邊,最後只讓自己和長輩都很累,找家人一同分攤作為替手,即使只有每天一小時,至少家人對長輩多了解一點、多一個討論的可能;放下照顧的一小時,也能喘口氣、休息一下。
如果對長輩無計可施,或完全找不到替手怎麼辦?我們可以轉身向外,找專業人員一同協助,獲得好的照顧策略,也保留一些空間給自己。這不是為了讓我們有更多力量、正能量去照顧家人,而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及未來而顧好自己-我好,家人會更好。
長輩的照顧就像馬拉松長跑,如果在起跑點就全力衝刺、把整個自己投入,只會很快疲倦,越後面越辛苦。
我們還有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斷投入在照顧中,有一天,對家人的愛可能會在疲憊下變成不耐煩,或忘記自己本來喜歡什麼?是什麼樣子?透過前述提到的資源,讓自己每天抽出至少十分鐘做喜歡的事情,把著眼點放在未來,這些做自己的時間也是種喘息。
都被綁在家中了,該怎麼規劃未來?這確實是照顧者的兩難,即使每天一個小時喘息服務進場,進出門就會花掉不少時間。
到了如此緊繃的時刻,線上課程、遠距工作與在家技能,或許也能為這時間撐出空間,例如運用在家的時間學習打毛線、烘焙、發展代購業務或準備各類考試,雖然大多數時間可能被照顧所干擾,但至少有一件為自己做的事能為生活注入期待與力量。
照顧,終有一天會走向照「故」,不論對象是誰,都會在遙遠的某一天迎向終點。唯有照顧好自己,我們才能在照顧家人外,仍擁有自己的生活;和長輩一同茁壯,即使有一天不再是照顧者,也能自己繼續前行。
以上三個「保」不是絕對,但期望提供一點發想,作為全職照顧者的小參考。
本文授權自米蔚健康,原文轉載自:照顧不要那麼累!透過「保持、保留、保養」爭取自己的喘息空間
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臉書: 米蔚 Life & Health
加入社群,一起討論健康知識: 米蔚健康討論群|生活化醫學知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