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腎臟病患者進入到末期時,由於腎臟無法運作,因此須要有替代的方法來排出身體的廢物,目前主要的替代方式有兩種: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其中血液透析是將血液導到外部透析機器進行血液淨化;而腹膜透析則利用人體的腹膜作為半透膜,藉由進入肚子的透析液將身體過多的水分及代謝廢物進行移除。
其中血液透析的方式,由於需要有一個與外界聯繫的管道,因此會需要手術在體內建立血管,而透析血管因來源不同,可以分成自體動靜脈瘻管以及人工動靜脈瘻管,這兩種到底有何差別?照顧上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看看!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病人的生命線,由於一般人皮膚表層的靜脈血流管過小,流量不足,須進行手術建立夠大的管道,才能達洗腎時每分鐘至少 200cc 的血流量,目前建立管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移植自體動靜脈的血管,另外一種則是利用人工血管的方式,一般來說,會以自體血管做第一選擇,除非血管狀況不佳,才會選擇使用人工血管的方式。
透過手術方式,將手部合適的動脈跟靜脈縫合起來,但由於靜脈相對於動脈來說,血管壁較薄,手術需要一至四個月的時間養成,才能成熟提供長期透析穿刺之用。一般為了避免影響日常生活,手術位置首選位置是非慣用手進行手術,血管選擇部分首選橈動脈接頭靜脈,其次是肱動脈接頭靜脈。
自體動靜脈廔管的優點是可提供長期使用,根據相關文獻,手術後一年的暢通率56~80.3%,但缺點是需要花時間讓血管成熟,並且也有部分病人廔管無法成熟至可供長期透析穿刺之用。
相對於自體動靜脈廔管利用手術將動靜脈縫合在一起的方式,人工血管則採用人造的管路來串接動靜脈。相較於自體廔管需要成熟時間,人工血管不用等到靜脈擴大,可以直接扎針進行血液透析,但是人工血管較易發生阻塞,且感染等問題的機會較高。
洗腎病人都會非常擔心廔管的狀況,因為這就像他們的第二條生命線一樣,這邊教大家幾點可以做的活動,來促進廔管功能。
(1)握球運動
(2)熱敷
(3)按摩血管
除了上述幾項活動外,廔管的日常照護也不可少,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做出處置,都有助於維持廔管的功能正常。
1. 定期檢查: 每天檢查並用手感覺廔管傷口處,是否有感受到血流、不正常的腫脹或肢體顏色改變等等狀況。
2. 日常保護: 瘻管手臂勿戴手錶、勿穿太緊衣物、勿提重物、勿壓迫、勿當枕頭、避免抽血、避免注射、避免量血壓,避免尖銳物碰撞,血管太粗時適當使用護腕套或彈繃保護。
3. 預防感染: 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穿刺前需洗手,保持瘻管部位清潔乾躁,避免摳、抓,以防破皮感染。若洗腎後如造成皮下血腫,應於24小時內進行冰敷,24小時後再進行熱敷。
4.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勿吸煙,生活環境周圍保持整潔,以減少感染之機會;洗澡時,不可用太熱的水;建議使用中性肥皂或沐浴乳,洗後可塗中、油性乳液滋潤皮膚以免造成皮膚癢,當症狀無法改善時,應告知醫護人員,再由醫師評估治療方式。
📖 參考資料來源
1.台灣腎臟醫學會,台灣血液透析診療指引
2.烏日林新醫院,動靜脈瘻管的照護
3.亞東紀念醫院,洗腎用動靜脈廔管手術說明
※圖片來源:phot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