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風照顧

【Podcast訪談精華】把握黃金治療期!治療師與您分享照顧中風長輩的心得與故事 ft.林冠廷物理治療師

面對家中長輩毫無預警的中風,你是否也曾經感到不知所措? 而後續的中風照顧壓力更是常常壓的照顧者喘不過去,原有的生活品質也被大大的打了折扣,今天我們邀請在長照領域從業多年的林冠廷物理治療師來與我們分享物理治療師如何「幫助中風長輩找回原先的生活品質」與「照顧中風長輩可以注意的大小事」。

👉 本集podcast傳送門

陪你透透氣Podcast EP.04訪談精華一次看!

林冠廷物理治療師

(林冠廷物理治療師除了平時跑個案外,目前也正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進修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Q:請問物理治療師平常的工作內容與地點有哪些?

A:

工作的地點

Q:中風復原機率等於零嗎?

: 我覺得其實中風的復原機率這是過去的觀念和講法了,因為以前我們會叫復健,復健就是說假設我們右側中風,所以右手可能沒有辦法動,我們就一直訓練右手,希望右手趕快好起來。

但是現在長照,我們強調復能,復能其實就是我們去觀察,比如說他的右手沒辦法動了,但是他還有左手的功能,所以要怎麼看他的復原機率是不是等於零,我們其實不是看他的這個患側會不會好,我們以前就是太執著在我們受傷的那一側好不好,但是其實我們應該要看的是他的生活品質有沒有恢復起來,這個才是好的樣子。

簡單的說,就是好的定義到底在哪裡?其實我們是觀察他的「生活品質」,就是我們希望他的生活品質可以慢慢進步。

像是有可能是去增加一些輔助,協助改善他現在的生活環境,讓他在受傷的情況下也可以去適應他的生活,回到他原本正常的生活品質。

Q:恢復生活品質這條路其實很漫長,中風的病人可能抗拒去復能,你們通常怎麼說服中風長輩持續復能?

A: 我覺得最重要目標是找回生病的人或是個案的人的生活動機,也就是每個長輩他們一開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當然不只是個案,家屬也是。

像是我之前過去在北海岸服務,就是可能相對於臺北來說就是比較鄉下的地方,那邊的阿公阿嬤其實都有田,那你跟他說我們練這個運動我們就可以站起來、可以走路去哪裡,他們都會很興致缺缺,但是你只要跟他講說這個運動練完,之後他們可以去種田,每個阿公阿嬤都很開心,因為他們就覺得又可以回去到他們的田裡面了,他們覺得可以多做幾下,下個禮拜就想要去田裡面去看他的筊白筍等等之類的,他們就會很開心。

我們臺灣的社會的風氣就是從以前比如說65歲我們就要退休,那從65歲可能到80歲生病的這一段期間,其實生活上是很沒有動機的,可能在北海岸的長輩他們比較幸福一點,他們還可以去外面的田裡走一走或者是去街上散步,然後可以去找一些可能廟口的朋友聊聊天。

但是在都市的社區裡面的生活我覺得這個就比較相對薄弱,他們可能就只能在家裡面顧著那台電視,他們要出去的話可能也比較困難,當然,現在也是有很多資源可以連接,比如說去社區據點的連接等等。

所以「找回他們一開始他們最想做的事情」是我在跟個案或是家屬做復能的時候最重要的溝通。

Q:在都市的中風長輩如果不太配合你的治療的話,你通常會怎麼跟他們說?

A: 我歸納出來一個好的復能的過程,主要會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個就是治療師自己,第二個的話就是家屬,第三個的話就是個案。

如果個案比較不配合的話,我的過往經驗就是一定要拉著家屬陪著,因為有一些長輩的主要照顧者,他其實是外籍看護,那如果外看在,可能語言上有不同的地方,其實就會有點大眼瞪小眼,然後他又覺得說做運動又一個外面的老師來,然後又要帶著我做運動我起來就已經夠累了,他完全不想要做這些事情。

所以一定要拉著家屬,跟家屬溝通,讓家屬去複習這些事情,他才可以慢慢的去接受這件事情,他才會知道說,老師來了,他是要來教這些運動,那教這些運動其實是對我好的。

像是跟他說起來之後可以到餐桌跟大家一起吃飯;或者是說他原本都在房間裡面,他可以走到外面看電視或者孫子來的時候還可以出去外面跟孫子一起聊天等等之類。這些都是生活中可以尋找到一點點的動機,但是我覺得會相對比較薄弱一些些。

Q:恢復到正常生活品質的時間大概會是多長?

A: 我覺得這個可以用復能來看,賦能的話就是短期然後密集的訓練,我們通常都會抓12周左右,我們會希望他在12周,大概3-4個月左右可以恢復到一定的功能。但像是中風(神經性損傷)的話,就會有一個黃金恢復期大概就是前半年,這個半年過後他可能復能的歷程就會變得比較緩慢,那這個進步的空間可能就比較有限。

但是如果像是可能跌倒或是他是久臥久坐所造成的失能,則大概在12周的訓練之後都可以有很明顯的進步。

Q:有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可以給這些中風的長輩建議?

A: 我觀察下來我們的社會風氣就是大家都很保護自己的親人,比如說如果是我爸今天生病了,那我一定是讓他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就是我一定儘量不要讓他做事情,第一個是我怕他危險;第二個是我會擔心他,第三個就是他會不會覺得可能我不孝順等等之類的。

所以給大家一個我覺得最好的原則就是, 「能坐就坐,能站就站,能走就走,然後不要過度幫忙」 ,比如說他一直躺著,他就算想看電視也只想躺著看,但是你一定要拉著他坐起來,坐在床邊看,因為他沒辦法靠著,他身體就會出力,那久了他的體力才會慢慢恢復;那能站就是一定要讓他訓練站,一天可能站個5分鐘、10分鐘也好,那他站久了他腳開始慢慢有力氣了,他這樣子才可以循序漸漸進步,不然如果他一直躺著的話就會慢慢的退步。

那如果他是失能的長輩,我們治療師進去之後會教一些比如說要怎麼帶著走路?要怎麼帶著站的技巧?

防止這些生病或失能的長輩跌倒。當我們知道這些技巧後,就一定要用,不要覺得很麻煩,只是幾秒鐘的事情,然後就幫他做完,如果我們多一點小小的耐心,可能再多等他一分鐘,讓他自己做完,其實對他生活來說的進步是會很大的!

Q:一些比較嚴重的中風患者,他會需要長期的照顧者協助,有什麼建議是可以給這些中風患者的照顧者嗎?像是他們可能在幫這些長輩移位的過程中會造成一些身體上面的傷害,可能是肌肉拉傷?

A: 其實不只是中風的照顧者,只要是長期的照顧者,去觀察每一個照顧者身上都一定會有一條護腰,因為我們很常會有彎腰的動作,然後要搬動或者翻身。

比如說像要扶長輩站起來,都是需要從彎腰的動作再合併出力的,這時候腰部就會很容易受傷,但其實護腰也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有外國的期刊指出其實護腰越戴,腰會越沒有力氣,那就會越離不開護腰,所以最好的方法呢就是在搬運過程中帶著護具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你平常的話就不要再養賴護具,比如說我們平常可能自己在走路或者是平常自己在運動的過程中,就不要再用護腰。

那當然最重要還要回歸到我們平常動作的本身,比如說我們要搬動個案的時候,我們的要維持在一個正中的位置,雖然我們現在只是用聲音的方式,各位招呼者會覺得比較抽象一點,我們也可以在網路上選一些教學影片,像是我記得智齡照顧網上面就有一些「移位教學」的影片,然後當我們現在姿勢正確了,我們還要善用輔具,像是移位版、移位腰帶。

👉智齡照顧網:移位教學影片YT傳送門

其實我到案家之後,我發現說這些東西其實很多人申請了補助買了之後就疊在家裡的櫃子裡面,我覺得這個是蠻可惜的,因為其實雖然我們會想要講求快速,但是如剛剛所講一樣,如果我們多一兩分鐘把移位板拿出來,用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幫助自己很省力的。

剛剛提到除了智齡照顧網的Youtube上面有一些教學之外,像之前網路上有一個楊老師,他是專門做輔具評估的,他有一個瞭輔具的Youtube頻道上面也有很多使用輔助的影片,其實我也蠻推薦給大家參考的。輔助運用正確了,就能讓受傷的機率越來越小。

Q:在當治療師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特殊的經驗?

A: 我分享一個故事,就是回頭過來我為什麼會想要念研究所的原因。 這個故事就是,那個阿嬤其實有四個女兒,但是那個阿嬤中風了,所以他沒辦法起身,然後剩下阿公在照顧,女兒全部都嫁出去了,所以阿公他其實平常就只有盡到他最低道德限度的責任,比如說每天就是讓阿嬤吃東西、尿布、尿的管路或者是一些翻身的動作,其實也不能苛責阿公,因為其實阿公的體力也是有限,所以他也沒有辦法去給阿嬤一個很完整的照顧,再加上他們可能也沒有這麼多的資金可以運用,去請一個外看等等的。

那時候其實我每次進到這個阿嬤家裡的時候,其實我蠻難過的,因為他整個環境其實超級糟的,就是地板整個很黏,黏到就是鞋子碰到你都會有黏黏的感覺,然後在阿嬤做運動過程中其實還會有蟲爬在旁邊的床或者是爬過腳上,整個都很心驚膽戰。

阿嬤有失智症又有合併中風,所以有時候比如我去的時候,她會知道說林老師你又來了,就很開心跟我聊天,我讓他躺下來要準備離開的時候,他就問我說你是誰你怎麼在這裡?其實對我來說蠻難過,然後剛好他的那個床的正對面就貼了一張春聯,然後就是寫好願在人間,這就是我一個想要再繼續進修的原因。

因為我覺得當一個治療師可以改變的速度或者可以改變的人太慢了,因為我一個對一個,一天可能只有8小時,但是當我如果改變政策或者是如果說像智齡這樣改變一個系統,那我可以改變整個所有使用系統的人,那我這樣可以做的改變是可以更多的,所以這是對自己的期許,希望未來可以做到的事情。 


以上是這一集陪你透透氣podcast的文字精華版,感謝大家的收聽與收看,也請持續關注我們的podcast以及智齡照顧網文章唷!


延伸閱讀

分享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