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雪珮語言治療師最早的背景是護理師,臨床工作2年後,轉換跑道成為語言治療師。雪珮老師致力於高齡長者的吞嚥問題,幫助他們從急性到慢性階段的康復過程,希望幫助長輩找回「吃」的樂趣。因此她也成立了自己的治療所,專注服務高齡長輩,還會定期探訪病人的家庭或長期護理機構,以確保他們獲得最好的照顧。
A:
我們語言治療師服務的範疇從0歲到120歲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無論是嬰幼兒、小孩、成人或到高齡長輩。
服務一:說話溝通方面問題
像是比如說嗓音上面有困難,或者說因為一些疾病說話不太清楚,像是口疾。在高齡者方面,有時候他可能會有一些因為腦傷導致失語症和中風等等,導致溝通上面的問題;或是像小朋友的語言發展遲緩、構音困難。
服務二:進食與吞咽問題
吞咽就是食物從口中進入到食道的過程中出現了困難,語言治療師就會協助在臨床評估,還有一些策略引導等等。
服務場域:
A:
隨著年齡增加,特別是75歲以上我們咽喉吞咽肌群會隨著年齡慢慢退化,像是你可能到外面餐廳吃飯,聽到一些長輩喝水嗆到的聲音,再來就是老人家說這個比較硬或者是這個比較黏我吞不下去。
正常的一般老化,都是因為我們的肌肉減少,組織比較鬆弛,所以長輩有時候喝水會比較容易嗆到,或像是吞藥丸、比較黏的麻吉,長輩就比較有困難。
但是正常的吞嚥老化不會影響到長者的營養、水分或是影響他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因為這樣吸入性肺炎。所以正常的老化可能不能喝流速太快、太大口,也不能太硬、太黏,但是基本上都還是可以正常的享受他想吃的。所以正常的老化不代表吞嚥障礙。
A:
一般有吞嚥的困難的症狀,像是我們熟知的容易嗆到,再來就是吞咽的時候容易卡在咽喉等等的,甚至吞會有不順的現象。
我們會有一些評估表,像是我們熟知的EAT-10,它有十個題目,家庭照顧者可以去上面勾選,比如說這個老人家他提到說他喝水會嗆到,但是他的頻率有多少?一天出現的頻率有沒有對他造成困擾?或者因為這樣子飲水量不足?所以我們會去看他的程度,或是有沒有因為吞咽問題讓他一餐吃不完?透過篩檢表告訴你是不是高風險群。以EAT-10來說,大於3分就是屬於異常,代表是高風險群。這時候就應該去醫療院所就醫,確認一下是不是真正的吞咽障礙。
日本30秒的反覆吞口水測試:口腔先保持濕潤,有一點點水,接下來摸著喉結開始吞口水,吞口水的時候,喉結會往上抬,代表啟動一次吞咽,看30秒內可不可以反覆吞嚥三次以上,如果在30秒內沒有辦法超過3次,可能就是高風險群。
A:
我覺得很重要就是很多人會以為就是一個正常的老化,就是嗆到了,反正就是小心一點,嚼小口一點等等的。但殊不知是不是已經走向吞嚥障礙,所以要多留意他一些吞咽的症狀,可以填寫篩檢表。如果發現有問題一定要去找專科的專家來幫忙。
A:
我們在這個科別上主要就是健保給付的兩個,一個是復健科、一個是耳鼻喉科,如果是大醫院一定還會有醫師的專長是在吞嚥這一塊,就可以特別去掛那個醫師的門診。
我們通常會建議先請醫師看一下,看有沒有一些結構上的問題,或是退化性疾病,先確認過看看是什麼樣的問題,然後接下來再去尋求語言治療師進一步的評估跟對應的策略。
A:
正常的老化:
我們會鼓勵65歲以上及早做一些預防延緩,或者是當你的家人其實已經很明確被診斷腦神經退化疾病,像是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等,他就是會漸漸的退化,到晚期吞咽障礙的風險其實是很高的,這樣的族群更要及早做預防延緩。預防延緩我們有一個叫做「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已在文末放上Youtube連結)這個操還蠻適合就是三餐飯前看著影片跟著一起做10分鐘,每天固定做保養。
吞嚥障礙: 吞嚥總共分四期,第一個叫做口腔準備期,第二個口腔期,第三個咽部期,第四個食道期,我們會去評估他是屬於哪一期而造成嗆咳、吞不順。如果像咽喉我們肉眼看不到,我們甚至會轉介去做儀器的評估,像是吞咽攝影、吞咽儀器檢查來輔助,所以這個診斷性的評估就非常重要。我們再因著評估的結果去找到對應的方向。
A:
我們水在入口的時候,仰頭會讓呼吸道比較開,但如果你是看著肚子,下巴靠胸口的位置多一點,會保護氣管的程度多一些。我也建議可以用比較淺的杯子,入口的時候頭不要仰著,記得嘴巴先把它含緊,再去吞。 所以我們的口訣會是:水放進去以後嘴巴含緊,低頭再吞。怕嗆到可以多吞兩次。
A:
我們在國際上有一個叫做IDDSI飲食分類,除了把食物分為很多的等級外,也有提到高風險的食物。
其實我們要怎麼看一個食物的質地,第一個就是尺寸的大小;第二個就是黏度,黏度就是滑順的相反;第三個就是食物的聚合力,是否容易成團。所以說如果是他是硬的、黏的、容易離散的、不均質的,通常比較容易帶來吞咽困難。
高風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