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遍來說,失智是沒有辦法治癒的病,並不像一般感冒,去看醫生吃藥打針就會好,
他是一旦被醫生確診了之後,病情就是會逐漸下降,也許搭配一些藥物與非藥物治療能夠控制病情惡化的速度,但最後就是會慢慢退化到失去自理能力。
透過一些大腦認知訓練活動,也就是所謂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促進他的認知的功能的循環,可以減緩它瞬間衰退的認知程度。
最常見的是職能治療,透過活動的設計,幫助刺激他大腦的各區皮質層,加強認知功能。
比如芳香療法可以有嗅覺的刺激,園藝治療種花種草可以刺激到他的觸感五感體驗,藝術治療中的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畫布,刺激視覺感官。
另外光照治療就是曬太陽,也是常必要的,天然的維生素D補充,千萬不要讓他一直待在家里看電視發呆,被動式的接收對大腦比較沒有刺激。
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多帶失智症的患者,可以多出去走走與人社交互動,讓大腦持續運作。
另外失智症其實並非單一病症,不單單只有記憶不好,一種病症而已。
他其實是綜合了非常多的病症,就像是什麼XXX症候群這樣子,不是只有某一個記憶力減退這樣單純的,他還會逐漸影響到其他的功能,形成多重生活障礙。
以下我將列出目前遇到的各種障礙的例子,讓大家更容易理解。
常常發現我媽他想要講話表達,但因為他無法提取正確的字彙與句子重組,
所以都會詞不達意或是無法講出完整的句子,越來越困難,最後可能會放棄表達。
我記得一開始看到物品,她想一下,還可以說出物品的名稱,但是她很討厭旁邊的人考他,很像考試那樣,
她就會說:「我不告訴你,我不想回答。」
是阿~ 大家都不喜歡背考試,更何況是失智的人,我們要更將心比心~
但是隨著病程的退化,他看到杯子卻沒有辦法說出杯子兩個字,這個字彙的路徑可能會逐漸消失。
常常她看到某一些水果,他可能知道是甚麼,但是他卻提取不出來那個名字,甚至會講錯或講到類似的東西的名字,這都是很正常會發生的事情。
甚至有一次他去失智據點上課,要簽到寫自己的名字的時候,簽名簽到一半他會忘記他要怎麼寫,
或是他會忘記他的名字,就是還要想一下。
真的會想哭。
以上說的就是他的語言功能衰退,影響到閱讀跟寫作跟口說能力,連要講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有主詞動詞時間地點都很難。
平常我有借很多繪本給他看,帶著他多練習多講話多朗讀熟悉這樣的語感。
一開始病程最常出現空間感跟時間感都會喪失,所以走失是很容易會發生的狀況。
他可能連現在他是誰,住在哪一個星球,他在哪個地點,自己的家都會忘記,現在是西元幾年幾月幾日也都沒有概念了。
最明顯的是擺碗筷,媽咪不知道拿幾個碗、幾雙筷子,甚至不知道甚麼是一雙,常常拿奇數,湊不起來。
還有像是有一個失智檢測量表,裡面有一個問題問說100減3是多少?然後再減3等於多少?
一開始檢查可能還會回答,之後可能連題目是甚麼都忘記了。
所以跟算術有關的事情已經無法自理了,錢跟存摺更是要代替他保管了。
他是過馬路他都不會看紅綠燈了,他對於標誌已經沒有概念了,所以無法受到規範。
像是疫情期間光是戴口罩這個規定就要訓練很久,另外對於家人與親戚的名字都已經無法判斷了。
比如說像他有時候會知道我是誰、我的名字,可是他卻回答不出說我是他女兒,他可能會認為說我是他妹妹、或是我是他的好朋友,就是他那個稱謂跟輩分都會混亂,之後更嚴重一點可能就會像電視上演的完全認不出來了。
比如說我媽現在看鏡子的時候,他沒有辦法去抽象思考 鏡子有反反射的功能,無法理解這是自然現象,他會認為鏡子里面的人是另外一個人,而非他自己。
所以會開始跟鏡子裡面的他對話,或是打招呼。
另外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他也會以為裡面的主播或是演員可以看得到螢幕外的我們,以為兩邊是互通的,這些基本的自然現象普通常識,他可能都沒有辦法去抽象思考。
就是他隨時隨地都可能會被影響而分心,他轉個身就忘記了他剛剛要做的事情。
比如說他正在寫字寫到一半,但是因為外面一個聲音,他就跑去看窗外,完全忘記了他剛剛應該要做的事情。
還有摺衣服摺一摺可能又全部攤開來看,無法連續完成一件事情,處理事情的順序都是亂掉的。
所以以上種種層面都是失智症會影響到的,不只是記憶力退化,他還有很多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導致出現一些干擾的行為症狀(BPSD)。
甚至他本人個性也會改變,變得疑神疑鬼、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嚴重會影響到尤其是他的家人,還有他自己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
之後有機會再針對BPSD行為症狀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