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活照顧

「別再說我不孝了!」照顧者的心理壓力你真的能體會?

家庭照顧者照顧長輩的壓力

最近有一個網友說自己費盡心思照顧生病的家人,反而被認為不孝,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個個案個案,當時我給她一些建議似乎也可以應用在目前遭遇到類似問題的家屬身上。

個案介紹:家庭照顧者重大責任與壓力

淑貞(化名)上有一個姊姊,下有弟弟,排行中間的她未婚,又在老家附近工作,理所當然在家裡與母親同住,順便照顧母親。

因為母親有高血壓病史,所以淑貞在預備家中的餐食時候,便刻意在買肉時只買白肉,少油,少鹽,蔬菜只用燙的淋上一些清淡的橄欖油。與過去媽媽深怕孩子沒有吃肉身體會不好,所以每一餐至少有兩種以上的肉類,菜也只有一盤,完完全全的相反。有時媽媽騎車偷偷的去買一些想吃的"違禁品",只要被淑貞發現,一定又會被唸一頓。

過去很少運動的媽媽,只要淑貞在家時,一大早就叫醒在睡夢中的媽媽起來運動,如果攤在沙發上打瞌睡,也會被唸說:「白天常常著睡覺,晚上會睡不著」或說「常常睡,腦袋會得失智症」。所以週間媽媽就攤在沙發上,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而週末假日則要像當兵一樣,按表操課。

某天早上母親說話怪怪的,又流著口水,淑貞當機立斷送急診。「還好及早送醫,否則中風更久沒處理,腦部受傷的範圍更大,就更危險了!」急診腦神經科醫師告訴淑貞。

淑貞馬上想到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吃得沒有很注重,運動沒有很確實,讓媽媽中風。一連串的自責和愧疚開始如龍捲風一樣橫掃過整個腦子。為了避免二度中風,便暗暗的發誓,如果媽媽能夠走出醫院的大門,我一定要更注意她的飲食,一天喝多少水,吃多少油脂,運動需要多少時間,甚至在住院中就跟姐弟商量自己提早退休,願意擔下照顧中風的母親責任。

照顧生活的轉變:從醫院到家庭的復健過程

一個月後終於出院了,淑貞也多請一些假陪著媽媽一起做復健,每個物理治療師所說的動作、姿勢不僅在醫院要做,回到家裡,即使母親很專心在看電視時,耳邊也會傳來「不要坐著看,把復健老師說的動作,再做幾次」。跟淑貞去市場買東西時,又會聽到「抬頭挺胸,走路時腳不要拖地。這個太肥,那個太油你不行吃」。

淑貞後來終於退休了。以往在週間還有"自我"時間的母親,反而好像真的天天在當兵一樣,每天按表操課,更嚴格的要求避免一些可能的危險,騎車外出,烹煮食物。也加強健康的行為,運動,白天的活動,食物的選擇更往天然,健康方向走。

原本照顧母親是三個孩子的責任,久而久之,其他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姐妹有知識,又有能力,還有時間,又沒有其他的家累,便放心交給她去處理母親的一切,以致於這些壓力就完全在淑貞身上。

每天不斷地叮嚀,糾正,告誡,只有負面的壓力在母親身上。反觀其弟弟和姊姊會帶孫子回來,也會帶一些母親愛吃的東西,一家和樂融融,很享受含飴弄孫之樂。當他們離開,一連串的規矩又再出現,不能做什麼,必須要吃什麼...。

對淑貞而言,中風代表自己的照顧不周,需要改變,也更要落實網路、書上所查到的健康資訊;然而,對母親而言好像中風變成一種懲罰,樣樣受限。所以母親當然會覺得淑貞不孝順。

其實,照顧可以更輕鬆。

關係影響照顧品質:家屬的目的導向與病人的配合意願

關係要好照顧品質才會好,病人才願意配合。家屬往往以目的導向,為達成專家們所說的,不惜撕破臉,甚至用類似「如果不...就不會好」的話語(有沒有很像小時候父母親對你說,「如果你不乖,就...」),來逼使病人就範(再想想看你小時候,你會甘心樂意就去做嗎?還是敷衍一下,等到爸媽不在的時候,又恢復原形呢?),這樣的關係,如何能期待個案願意配合做一些事情呢!

以愛為介質的照顧:建立關係導向的照顧模式

當以「愛」作為介質,問題就可能減少,先提醒大家,不是「為了他好」就叫做「愛」哦!很多人「為了他好」其實背後還有另一層目的就是減少自己的麻煩。這些可能是多吃蔬菜可以避免便秘,少吃些紅肉,對身體比較好,身體達到某一定的健康水準可以減少就醫。當然減少麻煩是會有的,但不應該是主要目的,也不應該不擇手段的去硬要他配合做什麼。

在要求個案配合任何事的時候,先想想這個時候他現在在做什麼?在那麼多的事情需要幫他之前,考慮你是以結果導向還是以關係導向去要他做呢?如果家屬要病人配合一些事情,用結果導向就是像淑貞一樣的方法(她的要求沒有錯,但錯在用什麼樣的方式說、在什麼時機說),用不尊重或剝奪病人自主的方式 ,結果不會好,關係也不會好。尊重和自主是老年人相當注重的兩件事 (別蓮蒂,2017)。如果在要求他們做事情之前,將這兩個前提考量下去,便可以減少很多抗拒,也就是關係導向的方式。


溫馨提醒:

1. 別把生病與否當作照顧者的責任。

2. 別把照顧病人當作在練兵。

3. 關係優先於結果。打壞關係的結果不可能會好。

分享文章
相關文章